2012年第23期(总第258期)-鄂州市图书馆

2012年第23期(总第258期)

发布时间:2012-12-25 00:00:00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相当大的篇幅论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报告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一、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报告提出了“三个坚持”、“三个面向”的文化建设发展方向,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是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这主要是解决“为谁创作”、“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我们所建设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人民是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和依靠主体。唯有站稳群众立场,使文化创作深深植根于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深受人们欢迎,对社会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的根基在人民,文化的源泉在人民,文化的创造靠人民,文化的目的为人民。坚持“二为”方向,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全体人民的道德风尚,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二是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早就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坚持社会责任和创作自由的统一、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实践表明,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春色满园的文化景象。坚持“双百”方针,就要弘扬主旋律,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