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22期(总第233期)-鄂州市图书馆

2011年第22期(总第233期)

发布时间:2011-12-06 00:00:00

(接上期)
⒍品牌活动影响广泛,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多年来,文化部按照“宏观布局、统筹指导,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期间,“群星奖”全国巡演15个省市,成为历届“群星奖”参赛和观众人数最多、媒体关注度最高的一次评奖活动。全国有963个县(市、区)及乡镇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充分展示了近年来群众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社会反响热烈。以“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系列活动为载体的“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建立了民族文化交流新平台。各地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努力做到主题品牌文化活动突出“示范性”;常规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参与性”;地方节庆文化活动突出“独特性”。四川省提出“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思路,全省181个县县县有艺术节。河北省邯郸市组织开展的“欢乐乡村”活动,通过村、乡、县、市自下而上层层发动,组织开展农村文化“大选秀、大比武”,“以十带百、以百带千、以千带百万”的链式带动,形成农村文化的巨大磁场。许多地方基本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被广大群众称为“永不落幕的舞台”。在生动、活泼、持久的公共文化活动中,文化爱好者们走进社团,走上舞台,尽情释放文化激情,展示文化才能,接受了优秀文化熏陶,提升了综合文化素养。

  
几点启示

  
十七大以来各地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启示:

  
⒈坚持政府主导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公共文化服务是体现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为着眼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二是要制订公共文化发展法律、政策,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制度化的公共服务。三是要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要把公共文化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同部署、一同实施、一同推进、一同考核,真正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工作上强力推进、政策上全力支持,考核上有硬指标,使文化工作在“四位一体”的布局中凸显应有的作用。

  
⒉加强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障
  维护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必须设计并实施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近年来,文化部坚持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推动并重,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构建。在理论政策层面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充分发挥“决策参考、指导实践、推动立法”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体系。在实践层面,积极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通过制度设计和示范区创建,地方党委、政府的主动性得到发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示范和制度经验。

  ⒊创新运作手段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