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7期(总第180期)
图书馆工作简讯
我馆召开迎接评估专题工作会
为迎接文化部发起的第四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7月22日上午,我馆召开了评估工作专题会,对评估工作进行了自查和整改。
会议强调,通过开展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可以了解图书馆工作和服务的基本情况,评价成绩、找出问题,明确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并体现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会议公布了《鄂州市图书馆迎接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四次评估定级工作方案》。要求以各部室为主,对照地图评估《标准》,寻找差距,努力整改。各部室自检整时间定为6月20日至8月10日。
各部室主任分别针对《地图评估标准》进行了自查,对各自迎检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研讨。最后馆领导班子对下一步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布署,要求每个部门、每位馆员都要将评估工作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中责任到人,严格按照评估标准要求,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局党组提出的“争创一级馆,确保二级馆”目标任务。
决策参考
把脉三大都市圈
种种迹象表明,全国经济正在向大城市区域特别是向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集聚,从而形成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空间。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比较并把脉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状况具有现实意义。
珠三角实现了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快速城市化,呈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长三角形成了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征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外向型能力显著增强,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环渤海地区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大型城市群,但区域规划发展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珠三角都市圈的功能架构初步形成,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完善,市场机制相对比较成熟,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但产业配置轻型化十分显著,经营模式“港式”化,经济增长持续后劲有待培育。长三角不同城市的功能架构比较清晰,政府间功能协调机构初步形成和运作,要素市场趋于一体化,产业结构向高新化及服务业转型,初步形成大口岸功能、大贸易格局,区域经济逐步国际化。环渤海地区相对松散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客观形成,区域协调互补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区位优势和基础产业相结合的地域经济,外向型经济得到多内涵、多方位的有效拓展,区域多边合作的态势正在形成。
当然,矛盾瓶颈也各有不同。珠三角表现在产业和市场规模、综合竞争力等有待提高;经济腹地和市场相对狭小,人才相对缺乏;城市体系和城市布局有待完善,城市间协调沟通尚需加强;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调整。长三角表现在要素流动不尽顺畅;城市集约化程度不高,功能分工不明,错位发展不易;浙江的“内源型经济”、江苏的“外源型经济”和上海的“外向型综合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互补发展。环渤海地区表现在地域空间跨度大,相似性参差不一;各城市“发展惯性”大,综合优势比较明显,但区域经济的松散程度高。
眼下,珠三角正实行两大调整,把“轻型化外源型经济”调整为“轻型化与重型化、外源型与内源型相协调经济”,同时抓紧资源整合和城市协调,破解“融城之难”;加强海内外双向互动,把大珠三角地区构筑成全球性的经济增长极;把“92”作为规模和本质提升的重大战略机遇。
长三角则把苏浙沪分立式经济形态提升为“三融合”的经济形态,加快形成利益协调机制以赢得共同发展;抓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的调整协调;把上海 “四个中心”国家战略和举办世博会作为长三角的共同行动战略;整合市场与政府推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用思路创新和制度创新打造长三角都市圈,进一步培育竞争优势和加速管理组织创新的步伐;让大城市大起来、中等城市强起来、小城市特起来,率先实现现代化。
而环渤海地区则正破解“联城之难”,尽快解决城市离散问题,加速形成功能分工明确、产业体系互补的骨干城市群;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合作,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加速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发挥改革开放的后发优势。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贯彻落实省委最近召开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就此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要把握趋势,遵循规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新时期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已经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城乡联系也显著增强。但是,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影响,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至3.33:1,绝对差距达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按2008年新的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截至去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尚有4007万人。不难看出,所谓“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主要问题在农村。只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具备客观条件。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去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4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农产品出口创汇23.7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35元。与此同时,去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34.2亿元,人均超过7100美元,已经跨入初步现代化的门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跨过了这道门槛,就会发生社会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地区间不平衡逐步消失等重大变化。所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已经具备了有利条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着艰巨任务和难得机遇。从总体上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三农”问题。就我市而言,突出问题是“三散六低”:农业的主要问题是工地经营分散、产出效益和现代化水平低,农民的主要问题是组织程度分散、综合素质和收入较低,农村的主要问题是村庄布局分散、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低。解决“三散六低”问题,单凭农业、农民、农村自身能力不行,必须靠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尤其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对农业农村影响很大,全市上千家“农字号”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严峻形势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帮助“三农”共克时艰显得尤为重要。启动和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这为全面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烟台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农业农村工作基础较好,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较高,只要齐心协力,积极应对,就完全有能力在这个关键时期把“三农”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二、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在更高层次上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近几年,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创出了许多好的典型和经验。如桃村的强镇集聚模式,富士康的项目吸纳模式,龙大的强企带动模式,南山的强村合并模式,南王山谷君顶酒庄的村企融合模式,还有“市区融合”、“3+1”联手共建、“村企共建”等,都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性探索和大胆创举,形成了具有烟台特色的新模式。今后,要根据各地实际进一步完善提高,积极寻求新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全方位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主要是抓好五个方面的“统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当前中心城市“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南北山海、构建T型组团”的空间布局已初步建立。下一步,要加快培育县域城市和中心城镇,抓好村庄布点和布局调整,强化胶东特色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压缩控制偏远弱小村庄,在全市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域中等城市——中心城镇——村庄(社区)一体化规划建设格局。二是统筹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关键是实现城乡生产资源要素整合利用,主要体现在“三个集中”上。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经济的“扩散效应”和县域各类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打造带状、块状经济发展新优势,拉动农村三次产业快速发展。三是统筹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城镇与农村能否联结起来,路网、水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要先把城郊村、园区村作为第一层面,着手实施城市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