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16期(总第179期)
图书馆工作简讯
市图书馆网络信息部举办培训
为进一步加强我馆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同时也为迎接第四次全国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7月8日上午,我馆网络部在三楼多媒体室举办了一次业务培训。主要内容为图书馆行业分工。
此次培训由一首热情洋溢的MTV《图书馆欢迎您》开始,主讲人首先简明扼要的阐述了人们对图书馆这一概念认知的发展变化过程,其中着重介绍了我国图书馆界的泰斗,北京大学教授吴慰慈,并且从其二个不同版本著作《图书馆学概论》来介绍现代信息社会图书馆的发展,了解图书馆构成的五大要素,让我们知道了最主要的要素就是工作人员。同时面对信息社会对图书馆岗位提出的新的要求,观看了《参考资询员》、《文献编目员》、《文献管理员》等等图书管理员的行业分工。
大家对此次培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要求把这次培训的视频资料制作成VCD光盘,以便日后再次学习。
决策参考
               关于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思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可以说,这为京津冀一体化指明了方向。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要真正打破地区割据,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要构建一整套促进一体化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来保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产业的自主转移,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和合理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我国现行的党政官员政绩评价机制,是以一级行政区内的GDP和财政收入作为主要标准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间实现一体化的障碍,主要在于跨区域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疏散的阻力很大。因此,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府间区域协调机制。在这方面,京津冀已采取相应行动,如2004年2月,在国家发改委的协调下,京津冀有关部门在廊坊市举行会议,达成了“廊坊共识”;北京市在其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提出要创新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合作的发展;在京津塘科技新干线论坛上,北京和天津通过磋商,宣布了8条战略合作措施;河北省委、省政府在北京方面提出“2+7”城市框架 (北京、天津加廊坊、保定、唐山、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的基础上,增加了省会石家庄,并要求相关城市主动融入首都经济圈,等等。
然而,从我国区域发展演进看,由于企业间的合作必将超出地域限制,致使政府经济协作部门“牵线搭桥”的作用下降,加之区域协作组织缺乏协调区域产业规划和政策的能力,必然使区域之间的经济协作因为没有“显而易见的利益”和“最容易办到的事情”而凝聚力下降,再加上政府机构改革对经济协作部门的反复冲击,必然导致所建立的区域协调机制难以长期坚持下去。可见,要使京津冀区域合作不流于形式,不重蹈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协作会和环京经济协作区的覆辙,必须进行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一套完整的一体化运行体制框架,如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机制、利益协调机制、产业协调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和政府协调机制等,从而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实现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的政绩评价机制及其创新
   如前所述,改革创新我国当前区域政绩评价机制,构建区域一体化的政绩评价新机制是改变现阶段区域之间重积聚、轻扩散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目前在我国,GDP总量及其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是评价一个区域党政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虽然我们也出台了一些绿色GDP指标,如万元产值能源消耗,但长期以来以追求GDP作为发展目标的惯性思维模式依然盛行,这就使一些大城市重积聚、轻扩散,担心一旦把不适合在本地发展的,如重化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出去,就会影响任期内的政绩。要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政绩观,关键就是要对党政官员政绩评价机制进行创新。
所谓绿色GDP,目前公认的含义是指从GDP中扣除表现为市场价格的资源成本和不表现为市场价格的环境损失代价后的余额。因此,绿色GDP的内容可具体表述为以下三种:一是将GDP中应该扣除而未扣除的部分扣除,这可称为GDP的精确化。二是从GDP中扣除的既有人类劳动的产物 (如资源产品),也有非人类劳动的产物(如自然环境),而这些都是社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三是所要扣除的不表现为市场价格的那部分,如水资源、大气资源等,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它也是一个反映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平等的概念。由于绿色GDP所要扣除的成本中有不表现为市场价格的环境损失代价,因此,在具体操作时困难较大。但是,一些国家如挪威、芬兰、墨西哥以及法国、美国、印尼、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先后实施的绿色 GDP的核算方法以及联合国1993年会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中提出的绿色GDP核算模型和体系以及自然资源环境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统计标准和估价方法等,这些都为我国逐步用绿色GDP取代GDP作为党政领导政绩评价指标奠定了基础。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10个试点省市进行了建立适合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工作。京津冀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核心区域,应以此为契机,在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地区)有益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可用于党政官员政绩评价的绿色 GDP核算体系,一方面使以牺牲资源存量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无“利”可图,使“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政绩”的思想真正得以落实;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实施绿色CDP核算体系,也可以保证河北等一些经济不发达县市在接受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避免原封不动地引进一些污染企业。
三、实现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的财税体制创新
   (一)通过增值税体制的创新,鼓励京津冀的大中城市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体制主要是在生产领域征税,这一体制有利于抑制企业盲目投资,从而抑制通货膨胀,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同时也加剧了地方政府争相上工业项目的盲目性。而且,生产型增值税也不利于我国企业应对全球化的竞争,因为美国等国家对其产品并不征收增值税,虽然进口产品在进口环节按照法定税率征收了增值税,但由于国内产品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征税因素,难以实现公平竞争。而我国基本税率为17的生产型增值税换算成国外消费型增值税,则税率高达 23,高于西方国家2012下的平均水平。2004年2月国家税务总局在东北三省实施了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的试点,如果京津冀各省市以此为契机,加快增值税体制的创新,将大大促进京津冀地区的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速度。
(二)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体制的创新,保护北京、天津调整和优化城市结构的积极性
    我国从1995年开始建立中央对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体制,到2003年形成了由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这三大部分构成的按财政口径计算的转移支付体制。而国际上除了单一纵向型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外,还有以纵向为主、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为辅的复合转移支付体制。例如,美国每个州都拿出一部分钱来维持首都华盛顿的运营。我国也应积极探讨建立复合型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再如,北京为了履行首都功能,不仅不能成为经济中心,还要把重化工业迁移出去,那么替代北京成为经济中心的天津应该通过横向转移支付体制向北京提供一定的补贴。同样,北京、天津应该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通过横向转移支付体制向张家口、承德等市提供比较稳定的补贴,促使它们保护好京津的水源地。通过建立复合型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来健全京津冀区域环境和资源补偿机制,这将促进京津冀区域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四、实现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的区域利益分配机制创新
   通过区域利益分配机制的创新,建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的京津冀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鼓励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不适合在本地发展的产业,加快产业转移与合作步伐。
(一)构建京津冀都市圈GDP增减机制
    如在北京制造业向河北转移后,在计算承接地与北京的GDP时,可否在一定年限里,从这些转移过去的企业所创造的GDP中拿出一定比例算到北京的账上,以补偿(鼓励)转移地损失。再如,要把天津港、曹妃甸港、秦皇岛港和黄骅港从隶属于某个城市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整合港口资源,积极推进港口与腹地一体化,除了制订它们之间分工协作的规划并建立协调机构外,在GDP计算方式上也要有所创新。
(二)构建京津冀都市圈财政收入补偿机制
    例如,首钢集团把200万吨钢铁项目落户到唐山市的迁安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