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的林家河
宽宽的红土坪,高高的黄沙堆,长长的牵引机,还有几片茅草黑瓦房,这就是沿今日的江碧路往北至江边的昔日的林家河,一个老鄂城人,不,准确地说,是鄂城游泳爱好者曾经的“天然游泳场”。
说林家河喧闹,不是因为这里曾经有一个黄沙场,那来来往往车辆的马达鸣笛声和卷扬机的轰鸣声,而是说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游泳戏水的喧闹。
这林家河的喧闹,每年从春天开始,至夏天、至秋天、至初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鄂城城关人消暑度夏游泳,在不长的沿江线上,这里就是一个最大的“浴场”,往下游,则是过江轮渡码头、观音阁等几处人们爱去的地方,相比起来,林家河少了轮渡码头处的几分危险, 多了观音阁处的人气,因此来这里游泳的人自然比其他地方多了许多。
每年的阳春三月,总是有些猴急的青少年,三五个约在一起,背着大人,悄悄来到这里,脱得精光,战战兢兢地将脚伸向水中,当他们浇水拍打胸部以求适应时,初春冰冷刺骨的江水还是让他们发出一声声尖叫,然后一个个义无反顾扑向江中。
夏日的林家河则是一年喧闹中的鼎盛时期。每天当火球似的太阳距西山头还远时,这里便开始喧闹起来,先来的,后到的,熟悉和不熟悉的,你嚷我喊,大呼小叫。
林家河的水域有些特别。因这里的堤岸内收缩比较大,形成了一个凹形,江水自樊口雷山下来后,主流奔腾而去,而在这里却形成一股较大的回流,由此也就形成了一个极好的有顺流、逆流和由顺流逆流形成的平缓区。游泳者在这里逆水冲上,顺流淌下,快意江涛。每当有大轮船路过,人们便奋力游向江心,以便尽情地享受由大轮带来的那长长的、一起一伏的涌浪,此时躺在水面上,那感觉,真是好比陆地荡秋千般美妙,又如坐过山车般刺激。不过, 在游往江心时, 少儿们总还有些担心, 怕遇到江豚。二三十年前的长江中,不时有江豚群出现。每当江中出现成群的黑色的脊背时,少儿们便一窝蜂跑上岸,一来生怕大人们说的江豚“吃人”,一来是看稀奇,同时对着江面高声大叫:“江猪、江猪。”
然而,喧闹的故事还不止这些。前面所说,这里的水面有一股回流,于是有些载货上行的中小型船为求效率,便借助靠岸的回流顺水上行。这下可好,这正是一些顽童们巴不得的事。于是,一旦下游有船只上来,特别是拖驳船路过,顽童们便如夏日的苍蝇嗅到了臭鱼味,“轰”的一下围了上去,扒船帮的扒船帮,抓船上橡皮圈的抓橡皮圈,顷刻间这条船便如毛毛虫掉入了蚂蚁堆,船帮上扒满了人,船速一下减慢了许多。这下可苦了船主,对这些顽童是吼也不效,骂也不中,又不敢用撑船篙子来打,那可是要出人命的。而这些顽童们则美滋滋地享受着船只带往上游后顺江淌下的、不费力气的漂流。船主本想图个省事,这下不仅没有节约时间,反而耽误了工夫,没办法,只好自认晦气。但也有些有经验的船主,当船快接近这一区域时,看见顽童们游过来,便将撑船篙不断地击打水面,让他们近不得船身。此时,顽童们便悻悻地游上岸,站在岸上齐声大喊以发泄满肚子的怨气。满岸的脏话泼向江中, 把那行船的人气得跳脚,却又无可奈何。
这夏日喧闹的情景,基本上要延续到西山叶红乃至初冬。
如今林家河已不复存在。长长的、宽宽的沿江大道刷新了它,也刷新了整个沿江一带。林家河虽不再喧闹,但整个江滩风景醉人心目:春放风筝夏纳凉,秋看江水冬看礁,这里一年四季都喧闹起来。
本文作者系鄂州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副馆长 樊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