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经济与图书馆服务
我国农业经济在改革开放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走过了17年的光辉历程。它以种植业、养殖业的连年丰收,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同飞速发展的工业经济形成半壁河山的鼎立之势,而今又正以雄壮的步履,跨上了市场经济和世纪之交的伟大征程。市场经济同作用于工业经济一样,也不可避免地给农业经济带来巨大的变革。生产关系的新组合,集约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化生产,劳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移,都对生产者提出了高素质的要求,对知识信息发出了更迫切的呼唤。因此,作为教育和信息机构之一的图书馆,如果只看到农业经济所取得的成就,而忽视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已日益表面化的矛盾;只满足于已取得的服务成果,而看不到服务工作同现代农业经济要求所存在的差距,势必制约图书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成效,也影响农业经济的更大发展。
笔者认为,如同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经济实施巨大的变革一样,现代农业经济对图书馆服务也提出了全新与更高的要求。这包括变单纯的知识服务为知识信息一体化的服务,变单项服务为综合性服务,变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变图书馆的独立服务为联手服务,其根本方式就是瞄准农村这个市场,从馆藏和社会文献资源中,着力开发出适销对路的科技知识信息产品,对市场用户实施准确的动态散射。图书馆服务的这些改革,既是市场经济的必须,也是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农民素质:图书馆服务的核心
首先的问题是,对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包括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以及同一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状况,必须有两个正确的估价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大量资料表明,我国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东部地区达到了数千元甚至万元以上,而西部地区仅为几百元乃至几十元,不仅两大地区存在巨大的差距,而且即使在同一发达地区。农民年平均收入也差异惊人。实际上,我国八亿农民中致富者只占少数,而少数特富者从平均数上掩盖了许多贫困户,可以说80%的农民想富,却又苦于致富无门。造成这一严峻的现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劳动者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据有关资料统计,农民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劳动者总数的0.0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8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5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0.73%,文盲占20.89%,而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共占农民劳动者总数的61.62%。在这样的知识结构中,农业科技要进入生产领域,必然会在客观上遇到来自生产主体--人的抵抗。当务之急是要把重点转到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上来。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核心,就是要义不容辞地向农民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一是要与教育部门联合,制定农村教育培训和扫盲计划,帮助建立农村夜校,大力开展扫盲,并大规模地开展农民短期培训,发展农村各类初级和中级农业职业教育,二是要同科技部门联手,实施科技兴农、知识致富的发展计划;三是实施科技知识扶贫工程,尽快缩短老、少、边穷地区同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四是建立区、乡、镇、村图书馆网络,利用独具的文献资源优势,让知识产品全方位地覆盖农村市场。图书馆落实了这些对策,就能帮助农民较快地提高素质,在科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开展特色服务:图书馆功能的最佳体现
图书馆开展对农业经济的特色服务,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市场经济在需要,也是图书馆服务经济建设功能的最佳体现。因此,图书馆应以科技、信息为产品,以动态服务为手段,把特色服务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