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建设与读者需要规律初探
我们要做好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工作,必须努力掌握读者对图书需求的规律性,而要探讨读者对图书需求的规律性,首先要研究读者对图书的需要是怎样产生的。
人类对生活资料的需要,可以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不首先解决生存需要,就谈不上其它的需要,而当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必然会追求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人们对图书的需要,属于后两者的范畴。它不是生理上的需要,而是心理上的需要。人们需要图书,是为了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为什么有的读者需要这样的书,有的读者需要那样的书,各类读者的需要是那样千差万别昵?这是因为广大读者的生活本身是千差万别的。需要来源于生活。一般而言,读者对图书的需求,是由读者自身的五个内在因素决定的:<1>文化程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读者总是以已有的文化水平为基准,选择相应的图书。<2>职业岗位。这是产业需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具体依据。<3>兴趣爱好。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多方面的。<4>家庭环境。有一些需要是随着家庭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如家庭用具和摆设的更新,环境的差伏,往往会使读者产生对图书的新需求。<5>生活及人生观。这其中包含有读者选择图书、加强自身素质完善的精神生活方式的选择。正是以上这些因素,构成了读者对图书需求的千差万别。
读者对图书的需要,除了由上述五种自身的内在因素所决定外,还要受到社会上诸种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①党的政策。党的每一项重大政策,都能调动广大群众生产,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对图书的新需要。如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促使社会对外经济图书资料的新需要。②学习安排。如职工、干部进行自修或参加各种政治、技术学习和考试带来了他们对教材,复习资料的大量需求。③生产内容。如一个工厂实行转产、一个科研部门改变科研项目,都会带来科技人员对新科技图书的需要。④宣传舆论。报刊、广播媒介对某些图书的重点宣传介绍,特别是权威人士的推荐,图书反映的特定内容等,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响,造成对这类图书的需要。如《山坳上的中国》、《围城》等。⑤社会风气。如毛线编织、气功、西德尼·谢尔顿热之类的图书流行。总之,读者自身内在因素的差别是构成读者产生不同需要的根据,而社会外在因素的不断变化和读者自身内在因素的逐渐改变,则是造成相同读者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需要的成因。
但是,不论读者的具体需要强向千差万别,他们对图书的需求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和规律性。这些特点是:
一、效用性现实性。读者需要一本书,是需要它的使用价值。图书的使用价值表现为:学习价值、实用价值、参考价值和欣赏价值。每一种书都适应于一定的对象。这些对象有多少人,则主要取决于这本书使用价值的大小,即这本书的用途大小和由此产生的需要迫切程度。读者不会借阅他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书,一般也不会借阅使用价值很小的书。我们通过分析图书流动率结果表明:学生辅导读物、工具书和生活用书等。即使是政治读物,读者需要多的,也是一些针对些强的、用途大的名种,如《哲学辅导纲要》《党规党法学习参考》等。就目前图书馆事业发展状况来看,用有限的资金去收集购买古籍资料,利用率低的珍本是不切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