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藏书建设的使用环节
综观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发展史,我们清楚地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藏书建设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过程,藏书建设的指导思想乃至其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以藏为主的指导思想之上的。因此,图书馆藏书建设的研究往往偏重于藏书的选择与典藏。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读者的使用和历史的检验这一重要环节排除在藏书建设过程之外。其原因是因为这一环节被人们认为是读者工作研究对象。藏书建设不应包括这一环节的内容。由于这一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无论及藏书建设就自然地避开读者的使用与历史的检验这一环节,避免文章跑题。我们认为:藏书建设是藏书形成的全过程。即从藏书的收藏到使用,再从藏书的使用到收藏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全过程,这个全过程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收藏环节,二是使用环节。收藏环节包含藏书的选择与典藏及一系列的步骤和方法;使用环节包含读书的使用与历史的检验及一系列的步骤和方法。藏书建设就是收藏与使用两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循环反复、螺旋式上升的全部过程。因此,我们研究藏书建设,必须是既要研究收藏环节,也要研究使用环节。对于藏书建设的使用环节,列宁曾经明确指出:“值得公共图书馆引以为荣和骄傲的,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珍品……而在于如何使用图书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书籍,着手建设有组织的图书馆网来帮助人民利用我们现有的每一本书……”;印度著名图书馆学者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法则》,第一则就是:“书是供使用的。”湖北省图书馆徐孝密同志在他的《“藏书建设”词义小议》一文中指出:“我们认为藏书建设是一个图书馆形成藏书的全过程的总概念。对于图书馆藏书的研究,除了研究采购征集之外,还有研究使用这一重要环节。……所以藏书建议的研究,如果不包含读者的使用与历史的检验……“藏书建设”的含义不能说它是完整的。”因此,研究藏书建设。必须把两个环节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否则,藏书建设是无论如何也搞不好的。
二
过去,我们研究藏书建设,忽略了使用这一重要环节。致使重藏轻用这一传统观念在理论上得以生存的基础,至今还在苟延残喘;在实践上由它带来的藏多用少的恶果令人发指。我们公共图书馆吃亏不小,受害非浅。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阻碍了馆藏文献资源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人们(包括一部分做领导工作的同志)在衡量一个图书馆的价值上,习惯于以馆藏图书资料的数量为标准。不是自觉地主要从充分让读者使用汗牛充栋的图书馆文献资源而获取多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评价。我们的同志在藏书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大都是偏重于图书的选择与典藏。对于读者的使用图书资料加设种种限制。致使大量的文献资源财富无辜地入了“冷宫”,长期与读者隔离。人为地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浪费。据统计,一九八四年我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藏书利用率为70%;一九八六年北京图书馆藏书利用率仅为14.5%;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藏书利用率为62%。我们省一九八六年省馆藏书利用率不到40%;地、市级馆藏书利用率不到70%;县级馆藏书利用率也只有91%。列宁于一九一三年提到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在一九一一年的藏书利用率为400%时。还感到不满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