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图书室”的效应-鄂州市图书馆

中国“特殊图书室”的效应

发布时间:2000-01-01 00:00:00

 在社会经济体制急剧变革的今天,我国图书馆事业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种类型的图书馆都在围绕“市场经济”这个中心,努力寻找自己最佳结合点,使现有的图书馆工作进一步扩大与延伸,以适应市场经济发的需要,为全社会服务,为更多的读者服务。

当前,从全国来看,一方面图书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困难较多,形势严峻。但另一方面,就某些地区而言,又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如:沿江一些城市的基层图书室,市场上的个体书屋、书傩空前发展,一派生机。其藏书量之多,图书档次之高,服务方式之灵活,流通渠道之广泛,可与一些公共图书馆媲美,尤其是一大批“特殊图书室”的悄然兴起,更令人欣慰。据此,笔者从多年实际工作出发,结合这种新的组织形式,仅就其兴起、特点及作用试作一议。

“特殊图书室”的兴起

所谓“特殊图书室”指的是劳改部门的一些劳改场所,针对罪犯教育改造的需要而建立的一种图书室,人们把这种劳改场所称之为“特殊学校”。这种“特殊学校图书室”始建于八十年代初期的山东省某劳改农场。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500多个劳改场所相继建立了这种图书室。它的兴起和发展同一切文化组织形式一样,同样离不开社会变革和它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究其原因:⑴“二五”普法教育的开展,全民法制意识的增强与提高,为“特殊图书室”的建立打下了基础。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劳改部门自身改革的深化,为“特殊图书室”的发展提供了依据。⑶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延伸,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为“特殊图书室”的活动增添了活力。仅以“山东省潍坊育新学校”为例,这个“特殊学校”备有课桌1200张,教学模型300多件,各种图书杂志5万余册,可供2500名“学生”同时学习。类似这种“特殊学校”,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罪犯进行法制、道德、文化和技术知识教育,为罪犯的教育、改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场所,而“特殊图书室”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和重要组织形式。从目前情况来看,它已大大超出通常所指图书室范围,一室多用,既是犯人思想改造中心、文化学习的课堂,又是净化灵魂的圣地。它与原来农村一些“跟形势”的“政治夜校”、“文化室”、“俱乐部”等相比较,有较强的社会性、稳定性、严肃性和特殊的教育作用。

“特殊图书室”的演变及特殊性

“特殊图书室”大多设立在远离城市的农村,隶属于劳改农场(所)领导,由劳改干警直接管理。按我国图书馆类型划归,它既不是“街道图书馆(室)”,又不属于“农村图书馆(室)”这个范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基层图书室。尽管大多数图书室兴起于经济改革的大潮之中,但开始并没有这种形式,通常只有劳改干警办公室里的几份报纸和专业杂志。后来,随着文化课本、辅导读物的大量进入,加之图书馆业务人员“送书上门”和“流动书箱”所发挥的作用,图书室才在“监区”始具雏形,继而演变成今天这种规模的图书室。它的特殊性能、管理模式和服务手段等与通指的图书馆(室)明显不同。

一、特殊环境。通指的图书馆(室)宽敞明亮,卫生安全,秩序井然,工作人员与读者和睦相处,平等以待,一切活动、交往都在正常、和谐、宽松的气氛和环境中进行;而“特殊图书室”则是处在高墙电网铁门重锁、遍布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