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牌子锣“曲牌”小考-鄂州市图书馆

鄂州牌子锣“曲牌”小考

发布时间:2007-12-12 00:00:00


               (邵文川 文)

  吹打乐堪称湖北民间器乐曲的主体,其覆盖面从西至东几乎横跨整个湖北的长江两岸。作为主要乐种之一的鄂州牌子锣,历史久远,曲牌数量多,有许多曲牌的名称竟然与我国古代的南北曲、昆曲中的曲牌名称完全相同。固此,笔者仅从曲牌的名称上做做文章,试图说说牌子锣 与我国古典文学、民间戏曲中的一些相通、相似、的联系,借以抛砖引玉求教于专家学者。

  我国的唐诗、宋词、元曲堪称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三大鼎峰,千百年来,这些旷世之大成,绝妙之经典无不与民间音乐有密切的联系,且均有各自的曲调名称,如诗有诗牌、词有词牌、曲有曲牌(1),这些《曲调》都有一定句式、字数、平仄和音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间器乐曲的曲牌音乐可说是我国古代诗词的音韵、戏曲的和声、传统节日中的乐音,它始终同诗、词、曲一起,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交响成一部部宏伟的乐章。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工程(指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戏曲志、民间曲艺志。),湖北省抢救了一批民间器乐曲,计有各类套曲44套,只曲538首,其中民间器乐曲40套,只曲443首;宗教音乐唱曲4套,只曲95首(2)。二十年前,鄂州的专业人员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中,搜集到一部《牌子锣曲牌集》(公元1916年。以下简称《曲牌集》)共有曲牌225个(包括变调曲牌);注明打法的锣鼓点子40多个;《闹台锣鼓》5套;地方小调12首,以及一些戏词锣鼓配等,堪称一部民间吹打大全。如--《将军令》、《大开门》、《小开门》、《大雅》、《小雅》、《金榜》、《泣颜回》、《一江风》、《一封书》、《二黄》、《二犯》、《板桥三坳》、《五马》、《凡工五马》、《望五香》、《八马》、《八仙园林好》、《万年欢》、《千秋岁》、《朝廷马》、《江儿水》、《甘州歌》、《朝阳歌》、《收江南》、《玉芙蓉》、《水龙吟》、《傍妆台》、《玉凌环》、《柳叶金》、《画眉序》、《八仙园林好》、《园林好》、《赛鸿秋》、《鹊踏枝》、《松柏金》、《龙须带》、《祭雷公、《春水令》、《金钱花》、《扫梧桐》、《折桂令》、《哈哈笑》、《风入松》、《川拨棹》、《香柳娘》、《水底鱼》、《陆幺令》、《春凤》、《大头将》、《大夫子》、《虞美人》、《老大》、《鲍老儿》、《雁儿落》、《寿筵开》 、《哭相思》、《双对酒》、《看郎》、《收罗皮》、《祭雷公》《雄黄阵》、《朱仙镇》、《耍孩儿》、《粉孩儿》、《新水令》、《庆东原》、《银纽丝》、《下盘棋》、《卷珠帘》、《夜深沉》、《风吹荷叶》、《驮尼》、《思春》、《百鸟出林》、《人马反西凉》、《沽美酒》、《清江引》、《步步娇》、《工尺上》、《龙威凤舞》、《满乾坤》、《出对子》、《半净半?》等曲牌之名长期以来比较含混,直到八十年代末才明确指出元名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调的泛称。(见《辞海》修订版)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曲牌无法统计,我国几个主要剧种如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等,各有其众多的曲牌,可见曲牌在戏剧音乐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鄂州《曲牌集》中的曲牌当属民间音乐范畴,历经数百年至今,虽不再具有那种古朴的原生态形式,但单从曲牌的名称上看,许多曲牌虽来自民间,但却与我国的戏曲音乐特别是宋、元、明时期的南北曲、昆曲有一定的渊源。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曲牌的名称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自民谣时调。民谣时调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四言八句歌,早期这些喊唱式的作品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填词就韵、你传我唱最终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模仿、借鉴,约定俗成为一种可以吟唱的 曲牌如、山坡羊、川拨棹、倒板桨、五更调、莲花闹、八十八行等,显然都是一些反映渔民、牧羊人生活的谣歌和时新曲调。同样,在鄂州民间流行的曲牌中,亦有类似这样的曲牌,如四季调、五句歌、下盘棋、看郎、玉凌环、水底鱼、鬼推磨、梳妆台、百鸟出林等,其中许多曲牌,至今仍被冠以创作节目的名称或作为吹打乐中的常用曲牌。

  二,借用诗、词名句。古代的诗、词都与声律有密切的关系,且可以合乐歌唱。单以诗为例,在《墨子·公孟篇》中就有弦诗三百,诗歌三百之说,故司马迁盛赞孔子曾弦歌三百五篇(3)所以在我国唐诗、宋词的海洋里,许多传世的经典扬名的绝句因依葫芦画酒吊不断的填词借用而成为曲牌,如点将唇取自唐代江淹之诗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将唇、西江月取自李白之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人月圆乃宋词人王晋卿之词句:华灯盛照,人月圆时,还有白如咎的朝天子、柳永的驻马听等不计其数。在《曲牌集》中亦有相当一部分借用于词牌和诗句的曲牌,如苏轼的《如梦令》、秦观的《千秋岁》、李琳的《六幺令》、欧阳修的《卷珠帘》、王安礼的《万年欢》(4)以及辛弃疾的《八声甘州》(《甘州歌》)、陈亮的《水龙吟》(5)等。不难看出,这些《曲牌》之名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三,冠以人名、地名。地名和人名也是《曲牌》常用之手法。如《曲牌集》中的清江引又名江儿水古称《夷水》系长江中游一支流;甘州歌,西魏时改《西凉州》为《甘州》(隋改张掖,今甘肃张掖)。(6)有些地名与人名紧密相连,如朱仙镇,在河南开封城南25公里处,南宋绍兴十年,岳飞大败金兵于郾城,曾乘胜进军至此。又因此地是战国时期朱亥的故里,其祖居在该镇一仙人村,故名朱仙镇;人名中的泣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其德行深受孔子的称赞,不幸却英年早逝,孔子极为悲哀;虞美人--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当项羽被汉军围困垓下时,虞姬哀叹大势已去,遂以歌绝唱:汉军以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有些曲牌还富有一定的情趣,如六幺令又名绿 腰、录 要,唐代著名的琵琶曲。为什么又称录 要呢,《琵琶录》中解释说:录腰即录要也,本自乐工进曲,上令录出要者,乃以为名……(7)、千秋岁乃唐教坊大曲名。开元十七年,时逢玄宗诞辰之日,朝廷上下在花萼楼下举行盛大宴会,此时文武百官上表,呈请皇上把这天定为千秋节,后来,宋词用旧词,创新声名为千秋节、千秋万岁,后定为千秋岁(8)……可见,仅三个字的地名、人名却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四,多为戏曲曲牌。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文化宝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南曲》、《北曲》、《昆曲》又是我国戏曲音乐的传世经典。 仅以《曲牌》的数目而言,宋元时期的《南曲》共有曲牌1513个、《北曲》581个(9)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数百年来在鄂东南、荆襄、黄孝以及武当等地区,有数以百计的同名曲牌在民间广为流传。仅鄂州一个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与《南曲》、《北曲》和,南北曲同名的曲牌,如一江风、园林好、点将唇、风入松、工尺上、沽美酒、普天乐、滴滴金、新水令等,有数十几个。明清时期,南方的《昆曲》是我国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一种戏曲形式,仅曲牌就有千种以上。如《曲牌集》中的风入松,便出自于昆曲《千钟禄·搜神》一则,园林好出自于昆曲《千金记·拜将》一则,粉孩儿出自于昆曲《长生殿·拜将》一则;值得一提的是,山坡羊、步步娇的同名曲牌在我国著名的纳西古琴曲系列中被发现。如此众多的同名曲牌集中在一个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讲,鄂州可算得上是一个传承要地。

  作为戏曲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的曲牌音乐,从历史发展轨迹上看,数以千计的吹、嫔妃取乐、朝臣助兴之用。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南渡偏安以后,朝廷苟且偷安苦中求乐,将宫廷礼乐分为诗乐、琴律、燕乐、教坊、云韶部等几个部分,每逢上元观灯、清明社祭、端午赐宴以及宴射等,都要举行各种礼乐活动,常用的同名曲牌有风入松、玉芙蓉、金钱花、绿 腰等(10),又如元朝建立之后,朝廷多用西夏旧乐,宫廷一度礼乐不全,后来只好召回逃亡于燕京、南京等地的知礼乐旧人及乐工,并收录大量的礼册及乐器,这样,宫廷的礼乐又重新活跃起来。象《曲牌集》中的万年欢、沽美酒、新水令、太平令等曲牌(11),经常出现在宫廷礼乐活动中。至于到了明朝的洪武、永乐、嘉靖年间,出现在宫廷宴乐中的同名曲牌就更多了。如朝天子、水龙吟、醉太平、金殿万年欢、清江引、滚绣球……(12)这些民间曲牌几乎是充斥整个宫廷礼乐。

  我国的戏曲古老而又极富民族特色。千百年来,她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娱神、娱人的巫与优、到汉唐时期的百戏、参军戏的萌芽,直到宋元时期的南戏、元杂剧而走向成熟,为我国的戏曲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3)。作为与戏曲齐名而又同盛衰的《曲牌》,似乎也经历了从民间-宫廷-民间这样一个流向与回旋,以致于众多曲牌在民间世代相传。然而更为有趣的是,《曲牌音乐》南北各异、常演常新,而传统曲牌仅三个字的名称却亘古至今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