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05期(总第096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道远
万众瞩目之下,200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如期发布,给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落实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新农村的宏伟蓝图至此跃然纸上。
新农村建设是按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稳定的需要。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历史证明,所有国家在这样的转型中,能否成功调整以下三种关系具有关键意义。
首先,在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农民的社会角色是一个重要约束因素。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了动员农村经济资源,支持工业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但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以后,为增强地方的创造性,又需要扩大地方权力。农民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农民的经济地位,便成为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重要因素。
其次,在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实质是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权利。只有打破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以市场交易为主的社会结构替代以“熟人关系”为主的社会结构,才会产生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强烈社会需求。
最后,处理劳资关系的焦点也体现在农民问题上。在社会转型初期,除了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其他大部分国家都会面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国内寻找新出路的问题。进入城市的农民兼业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难以形成自己的组织,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又对农民兼业者的谈判地位极为不利,使得农民兼业者在劳资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必须把资本与农民兼业者的矛盾转变为市民社会内部的矛盾,才有可能达致劳资平衡。这是社会平等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必须找到一条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稳妥推进农村城市化的道路。
从解决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入手,建设一个文明的富足的新农村,对于调整以上三种关系无疑具有高屋建瓴的作用。19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成功,给改革开放提供了最好的突破口。当下建设和谐社会从新农村建设入手,有着同样重要的历史意义。
但把新农村建设的理想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和未来的真实图景,需要一整套由有效的政策、法令组成的保障措施,以及确保这些政策、法令落到实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运行机制。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机制,重点是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家乡的激励机制;基层政府为“三农”服务的乡村治理机制;国家以财政投入为核心、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过去农村改革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坚持了正确的方向;1990年代以后农村发展一度不尽如人意,也是因为改革在某些环节上出现了偏差。新的一号文件总结了以往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新的改革设想,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奠定了政策基础。
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如何防止偏差,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命题。当下尤其需要警惕两种倾向:或是倾力建设村庄,打造“袖珍城市”;或是完全不顾村庄建设,把农村建设理解为城镇建设。
打造“袖珍城市”式的农村建设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按照城市标准向农村提供基础设施,须投入的资金远在10万亿元之上,这项资产的每年维护成本更要超过农民的承受能力。从我们的调查以及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看,我国农村的住房空置率平均在20%左右,农民正向城市缓慢转移,部分村级居民点将缓慢地衰落。一部分村落甚至会完全消失。基于这种客观趋势,要把每一个村落建成“袖珍城市”即使财力允许,也将是极大的浪费。
完全放弃村一级居民点的建设,把建设力量集中在县域内几个大镇上,也偏离了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在未来若干年中,我国农民的大部分还会居住在村一级居民点,给他们提供方便、卫生和经济的基础设施,应该始终是政府努力的目标。新的一号文件指出,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扎实稳步地推进村庄治理。这是我们防止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新的一号文件是精心之作、苦心之作、爱心之作。把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未可稍懈。
(摘自南方周末)
政府投入是改善图书馆现状的关键
——访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
记者: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和理念是什么?
詹福瑞: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广泛存在于城市社区和县城,并且对公众无条件开放、无偿服务,是政府实现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作为公众覆盖面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因此,国家应鼓励多建小型的社区图书馆,小而分散的图书馆布局更能充分满足老百姓的借阅需求。
记者: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您认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詹福瑞:在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图书馆服务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很不均衡,特别是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的发展明显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和谐、有序发展。从表面上看是经费问题,投入不足,但我以为,当前最根本的问题是无法可依。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图书馆法》,将其地位、作用、建筑面积、资金投入、从业人员的资质等等写入法律条文,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图书馆的困境。
记者:在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各级政府以及中国图书馆学会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质性的工作?
詹福瑞: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解决贫困地区县、乡镇图书馆(室)藏书贫乏、购书经费短缺,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送书下乡工程”。该工程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国家图书馆具体承办。自2003年至2005年,向30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图书馆和3000个乡镇图书馆(室),赠送农村适用图书500万册。财政部每年为送书下乡工程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3年共计6000万元。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即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文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所享用的文化工程。截至2005年底,国家共投入1.45亿元,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服务架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
2005年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引发的关注中国县级图书馆建设的大讨论,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指示有关部门创新思路,加强我国县级图书馆建设。文化部组织力量调研、商讨,正在研究援助贫困地区图书馆计划的措施。与此相配合,中国图书馆学会于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河南林州召开了新中国建立以来首届“百县馆长论坛”,专门研讨我国县级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包括县、乡镇图书馆在内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请问在这方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如何扶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满足广大群众的借阅需求?
詹福瑞:为了更好地落实“十一五规划”精神,不久前中央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五个纳入”: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明确指出图书馆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等等。我认为,要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首先是更新观念,加强领导。明确公共图书馆在各级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基础性、公共性保障作用,通过公共图书馆,使最基层的公民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文明成果。其次是政策上支持,加大投入。据测算,如果每年每个县级图书馆有5万元的购书经费,就能正常运转。政府投入是从根本上改善图书馆现状的关键。第三,解决基层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大学及专业图书馆也应确定一些对口支援单位,扶持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