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04期(总第095期)-鄂州市图书馆

2006年第04期(总第095期)

发布时间:2006-03-01 00:00:00

          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数量多欠账多半死不活的居多
   
    
      公共图书馆是政府投资兴办的、面向普通大众的公益性图书馆,是人们寻求知识,实施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省级和相当数量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发生了明显变化,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县(市)级公共图书馆也出现了,如江苏昆山市图书馆,建筑面积18600平方米,藏书47.2万册,新书比例达70%以上,全面实现了藏阅合一。馆内装备了先进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计算机公共网络系统,拥有信息点800个,无线网络覆盖全馆区,年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
  但就全国而言,县(市)级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无钱购新书县级公共图书馆逐渐“空壳”化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消费型的公益事业,需要充足的经费才能维持和发展。近年来,县级图书馆职工的工资财政基本都能支付,可是购书费、业务费少得可怜:2004年全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0.33元,安徽省仅为0.058元,安徽霍邱县人均只有0.0033元。但霍邱县的情况还不是最惨的,据文化部统计,2003年,全国有534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费,占当年县级馆总数的23.8%;2004年扩大到720个,占32.5%。从区域看,无购书费的县级馆80%在西部;从省区看,有4个省区超过50%的县级馆无购书费,有7个省区40%—50%的县级馆无购书费。
  缺少购书经费使县级馆没有持续稳定的文献资源补充,大量图书馆逐渐“空壳”化。山西朔州市朔城区图书馆一年只有5000元购书费,图书馆用这笔钱订了11份报纸和一些杂志,新书已多年未进。记者在号称4万多册的藏书中游览,看到的都是上个世纪出的书,许多书黑乎乎的,有的还用胶条粘补。
  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同志告诉记者,“空壳”图书馆最典型的表现是有馆有人没有书,在中西部地区,几年甚至十几年没买书或很少买书的县图书馆绝非少数。
     读者在减少图书馆的作用和影响力减弱
  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数量多,同时欠账多,问题多,半死不活的多,名存实亡的多,因此,它成为制约中国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馆舍老化破旧,设施设备落后。绝大多数县级图书馆馆舍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时至今日,大都已变得寒酸破败;许多县图书馆正在使用的设备,还是几十年前的东西,作为社会信息化重要节点的公共图书馆,看不到丝毫信息化的文明成果。记者走访了西部4个县图书馆,只有一家有省文化厅给配置的电脑,一些县图书馆甚至没有一部电话,在寒冷的冬季,偌大的图书馆藏书室兼阅览室里,只安了一个小煤炉。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据中国图书馆学会调研,整个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可称为“庞大”,但来源、构成杂乱,专业人员奇缺,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很少。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县级馆有10名工作人员足够了。可现状是10人以内的县级馆不多,越贫困的县,通过“关系”挤进图书馆的人越多,有的达40多人。人员的庞杂不仅加剧了经费困难,而且降低了工作效率。
  读者日渐稀少。一位县图书馆馆长忧虑地告诉记者,由于没有新书没有电脑,吸引不来读者,每天只有一些下岗退休的中老年人来看报读杂志,经常是馆员比读者多。“说实在的,我们这里有图书馆也行,没有也行。周边有的县图书馆,工作人员上班也没事,干脆关门,大家拿着工资回家,反正没人检查。”
  总之,没有经费,便无法补充资源;没有资源,公共图书馆就形不成服务能力;没有服务能力,就吸引不来读者;没有读者,图书馆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发挥作用就是空谈;看不到图书馆的作用,奢望政府增加对图书馆的投入又成难题。目前,我国相当数量县级公共图书馆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以服务取胜建设百姓身边的图书馆
  近几年,我国发达地区出现了兴建豪华图书馆的苗头,有的动辄几亿甚至十几亿元,有的平均1平方米的建设、装备费用就达到一万五六。有些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也新建了气派的县图书馆,可以作为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但华丽的外表包裹的仍是“空壳”,原因是新馆建成后,没有投入必要的购书经费,没有办法填充最低限度的文献资源。更极端的一个例子是,黑龙江省某县新建了图书馆,建成3年还是铁将军把门,原因是工程款交不了,设施、设备、资源更无从谈起。另外,一些大的公共图书馆,存在“门难进、脸难看”的问题,有的还对读者身份设定限制;而一些小的公共图书馆,除了借书外,连一些基本的服务都缺乏。
  “以最好的图书,花最少的代价,提供给尽可能多的读者使用。”是美国图书馆的办馆宗旨。如今,美国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已远远超出“藏书楼”的范畴。它是社区的信息中心,读者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实时向管理员提问,也可以远程登陆公共图书馆的数据库直接查找资料;它是社区的活动中心,读者可以从中了解纳税、选举、征兵、献血等信息,同时领取到资料和表格;它是社区的教育辅助中心,设有热线电话辅导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
  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中,县级图书馆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从理论上讲,它应该具有较强的资源保障和扩散能力,具有较强的面向公众的服务能力,具有较强的面向基层的业务指导能力。没有资源丰富、运行高效、保障有力、服务到位的县级图书馆,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图书馆服务系统的链条就会出现断裂,形不成对全体社会成员公平获得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
  业内人士及专家指出,目前中国最需要的不是豪华图书馆,而是符合国情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即:不贪大求洋、片面追求外表如何富丽堂皇、硬件设施如何先进,而是追求图书馆星罗棋布覆盖全社会,办在老百姓身边;图书馆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利用方便,购书经费有基本保证,资源更新较快,全面体现公益原则,真正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一份提案让4亿码洋图书“换个活法”
       
上海率先启动图书希望工程

  作为废纸出售或化为纸浆,要是在以往,这差不多是每个出版社报废图书的“生命终结”方式。今后,报废图书或许可以“换个活法”。最近,上海市有近4亿码洋的报废图书,像老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将通过希望工程组织,捐赠给区县、街道图书馆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学校。让这些报废图书获得“二次生命”的正是民进上海市委的一份提案。
  这份题为“关于上海率先启动图书希望工程的意见和建议”的提案是在今年上海市政协大会上提出来的。
  据估计,目前全国库存书金额已接近500亿元,将有长期滞销的100多亿元积压库存书籍被报废。近来,民进上海市部分出版界会员在工作中发现,报废图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仍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价值与社会教育功能,如各出版社前些年出版的各种辞典类工具书、生活类实用书、文学类世界名著、知识类科普图书以及大量丰富多彩的儿童读物。
  “这些书应该而且完全可以继续发挥它们的价值和作用,如果将这些书作为废品处理,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文化产品浪费。”率先关注此问题的上海市政协常委、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李名慈谈起这个话题表示“很心疼”。
  去年底,民进上海市委深入区县、社区图书馆和各出版社调研中发现,这些按惯例可以“寿终正寝”的图书其实大有用场。不用说对图书渴望至极的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就是经济发达的上海市,在这方面也是“捉襟见肘”。受资金紧张影响,上海市各级图书馆缺书现象十分严重,各馆均无力配置大量新书,旧书也日趋减少。另一方面,近年来上海市外来人口剧增,退休养老人员也在增加,这些都给区县、街道图书馆带来很大压力。
  民进上海市委在提案中建议,打破常规做法,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通过必要的集中、筛选、分类等顺序,将其中有价值的图书清理出来,通过一定渠道派送至各区县、街道社区的图书馆、阅览室,或无偿支援西部贫困地区,物尽其用,使其发挥图书应有的社会功能。
这份提案引起上海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具体落实。
  今年,上海市启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改制单位库存图书中仍有使用价值的,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国资办统一汇总提供清单,在民进上海市委的参与和协助下提供给希望工程办公室挑选,选定后作为捐赠处理。据了解,捐赠所冲销的利润还将被作为各出版社当年业绩考核指标的计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