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21期(总第088期)
谁妨碍了我们“节约” 六大痼疾有待消除
在中央的号召和表率下,目前,全国兴起了一股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热潮。然而,环顾四周,高消耗、高污染、奢侈、浪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却比比皆是。不健康的思想观念、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不充分的激励机制、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等等,仍在阻碍着我们 向节约型社会迈进。
忧患意识淡薄,奢华之风泛滥
下班后办公楼依然灯火长明、空调大开;集体宿舍盥洗室里自来水哗哗流淌,洗衣人却不知所终;餐馆里满桌的饭菜只动了几筷子就被倒进垃圾桶……在水、煤、电、油四处告急的今天,各种浪费行为却仍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目前我国资源对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但人们的节约意识依然淡薄。人们在尽情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很少想到资源危机已经悄然来临。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高而坤说,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依然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体验过缺水、缺电、缺粮的滋味,总认为现在谈论资源危机为时尚早,或者是“危言耸听”,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资源紧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往往把“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政策方针“口号化”。数据表明,“双重挤压”已经威胁到中国的长远发展:
一方面是惊人的浪费。例如: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了20%;一些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损失高达20%以上;北京市仅一年的洗车耗水量就相当于抽干6个北海。
一方面是严重的短缺。例如:我国人均耕地、水资源拥有量,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30%;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0%、10%和5%。
但遗憾的是,如此严峻的资源形势,并未能深入人心,唤起全民的忧患意识和节约观念。上海市水务局做过调查,目前除了在部分中学教材中有简单的水资源内容外,还没有一份教育中小学生节约用水的专门教材,一些中小学生甚至认为自来水是“打开水龙头就能自来的”,更不清楚上海其实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
更令人担忧的是,追求奢侈消费在一些城市中正成时尚。一些人脱离实际需求,盲目攀比,举债进行高消费。一些国外厂商也瞄准青年群体好奇、攀比心理和新富阶层显示奢华、品位的炫耀性心态,不断翻新花样,鼓励人们过度消费。一些人手机的更新频率超过1年1部。这导致了快买、快扔的消费行为,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而资源消耗量与电子垃圾废弃量由此大幅增加。
政绩考核不变,粗放增长难转
电石、铁合金、焦炭行业污染严重,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最后通牒”,5月30日是晋陕蒙宁地区地方政府完成清理整顿、企业实现达标排放的最后期限。近两个月过去了,记者在这一区域的河曲县、保德县、府谷县、准格尔旗、乌海市、石嘴山市等地看到,不少企业仍冒着黑烟、黄烟,电石、焦化厂产生的煤气火光冲天。
一些地方干部辩解说:我们是贫困落后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匮乏,引进技术含量低、耗能高、污染大的项目也是迫不得已。再说,老百姓总得就业,总得吃饭呀!理由冠冕堂皇,但究其根本,还是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在作祟。上级部门要在同一级别地区按GDP和经济增速等指标排名,为了争名升位,地方官员自然要“难得糊涂”,为污染企业大开绿灯。
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但是,在不少地方,以经济增速、财政收入和招商引资额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并没有发生实质改变,反而出现高唱跨越式发展、指标层层加码现象。在这种情势之下,一些地方官员急功近利、饥不择食,把敢于引进高能耗项目、不怕污染作为发展优势,把圈占土地、倒卖资源、跑“部”前进作为生财之道,把建设宽马路、大广场、新城区作为政绩工程。
目前,我国单位能源使用产生的GDP只有发达国家水平的1/5~1/16。而不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根本原因。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叶青说,现在的经济局部过热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对资源过度开发,这是吃“子孙饭”。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要使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的投入转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转变官员的政绩观,改变我们的政绩评价体系。
政策失范,节能受抑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激励、产业引导以及严格监管。但在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政策,已经成为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的障碍。
使用小排量轿车,在欧洲国家已蔚然成风,但在我国却受到诸多限制。据了解,目前全国有60多个城市出台了限制或变相限制小排量轿车的土政策,例如北京市不准小排量轿车上长安街和二、三环行驶;上海市不准排量小于1.2升的车上高架路;浙江省富阳市出租车换型时,政府部门要求新车的排量必须在2.0以上。
限制小排量车,重要理由是其排放尾气容易超标。全国政协常委冯培恩对此的评价是:不科学。他说:“科学的办法应该是通过严格执行尾气排放标准来促进小排量车提升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符合尾气排放标准的小排量车。”实际上许多城市主管部门“限小”的“潜意识”是担心小排量轿车会降低城市的“品位”和“档次”。
与小排量轿车有类似遭遇的产品、产业还有很多。比如,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低成本的清洁替代能源,但有的地方却认为其“有碍观瞻”加以限制甚至禁止。又如城市快速公交系统,由于在专用道路上运营,通行能力和运营速度接近轨道交通,而投入只有轻轨的1/4、地铁的1/10。但在交通极度拥堵的几个大城市,这种公交系统仍是纸上谈兵。
激励不足,也导致我国环保、节能产业发展缓慢。特别表现在:税费政策的范围不够广、力度不够大,投资信贷政策几乎没有,技术引进政策也存在很多问题。国家发改委的专家尖锐地指出:“政策已经成为环保产业继续发展的致命伤。”如垃圾发电技术,可有效解决城市垃圾占地、污染等问题。但是,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却只停留在纸面上。垃圾发电企业进不了税务减免名录,政府的垃圾补偿费又严重不足,已影响到企业的良性发展。
法规不完备,执法无震慑
建筑耗能是能源浪费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3倍。虽然国家从1996年起就颁布了建筑节能的强制性设计标准,但是,时至今日,执行了这一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到10%。
有标准而难以得到严格执行,原因之一在于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手段。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难以做到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面对一些企业“有钱就有权浪费”的行为,节能执法部门是“能管不能罚”、“能礼不能兵”,节能执法缺乏震慑力。对于日常监察中发现的不遵守节能设计规范、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等浪费行为,有关部门只能发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除此别无他法。
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副主任姚茂兴说,监察中心成立以来,在建筑设计、工业企业、公共建筑等领域发现了大量能源浪费现象,但未罚过一分钱,原因就在于缺少法律依据。遇到一些态度比较强硬或者故意拖延不整改的企业,监察中心难有作为。
上海节能监察中心曾监察到一家晶圆生产企业,除了生产车间,办公楼里白天也把照明灯开得雪亮。监察人员建议降低照度,却碰了个“软钉子”。企业负责人说“电费我们付得起”。目前,上海还有上千台超期服役的变压器,属于明令淘汰产品。如果企业不肯更换,就算查到了,监察人员不能拆,不能罚,也不能拉闸断电。
上海市政府参事赵国通认为,上海节能监察的实践证明,推动节能,反对浪费,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综合手段。如节约能源法既没有明确谁是节约能源的监管主体,也没有对如何进行节能监督确立具体的制度。这就导致节能执法机构缺少明确的法律地位。同时,政府在能源、原材料以及水、土地等资源管理方面“条块分割、自成体系、政出多门”,缺乏一个能够统筹协调的、节约资源的监管主体。
有产品无市场,有技术难推广
节能技术和产品利己利人,有益社会,但是,现实中,节能市场却一直“火”不起来,出现节能产品不能热卖、节约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怪现状。
上海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近乎全部的被访者都认同“节约能源要从自身做起”,但是仍有六成市民不愿购买节能产品。不愿购买节能产品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节能产品不了解,二是认为节能产品的价格还偏高,三是认为节能产品的节能效果并不明显。
专家表示,使公众真正养成主动节能的习惯仍需要各方努力。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节能知识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