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13期(总第080期)-鄂州市图书馆

2005年第13期(总第080期)

发布时间:2005-07-29 00:00:00


         苏州   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东方文化里“天堂”一词是对美丽富裕到了极致的美誉。而自古以来中国有资格被称为“天堂”的只有苏州和杭州两个城市。
  苏州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她的自然山水、人文历史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孕育了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吴文化。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变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美丽更加富裕,更加青春勃发。2001年,苏州完成GDP1760亿元,在中国大陆所有城市中位居第6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天津;财政收入209亿元,在江苏省位居第1位;新增合同利用外资72.3亿美元,略低于上海,位居中国大陆各大城市第二位;进出口总额232亿美元,占江苏全省46%。经济总量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54倍。苏州在中国大陆面积只占0.09%,人口只占0.44%,而创造的财政收入占到1.2%,GDP占到1.7%,完成进出口总额占到4.2%,实际利用外资占到4.9%,人均GDP为中国大陆平均水平的3.8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81家在苏州落户。
  如此的经济活力,如此的骄人业绩来之不易。在这短短20多年里,苏州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并最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实现了经济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化模式的转换。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苏州乡镇工业大发展,当时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称之为“草根工业”,日本的鹤见和子教授称之为“内生型经济”,还有很多人则称之为“苏南模式”。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农村推动型经济”,从而大大加快了苏州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到90年代初,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苏州借助浦东开发开放的契机,下大力气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由“一体两翼”到“五区组团”,新的城市格局开始形成,大批国际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国外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整个城市充满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并由此完成了中心城市扩容增量的蜕变过程,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随着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由农村向城市转移,苏州经济也就开始了由“农村推动型”向“城市辐射型”的转变,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也是苏州以扩张中心城市为内核的新一轮城市化运动的客观现实依据。
  尽管这样一个历史性转变还远未完成,但苏州已经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除了前几年已经获得的“国家卫生城市”等诸多荣誉称号外,2001年4月美国《新闻周刊》(亚洲版)把苏州列为世界9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日本《产经新闻》200年投资动向调查显示,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近半数的创造类企业表示3年内把生产某地外迁,并有70%的企业把中国作为主要目的地,中国长江三角洲的苏州等五个城市成为首选地。
          面对沪宁杭大三角的崛起
  大多数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都与交通条件密切相关。长江三角洲俗称水乡泽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便得益于舟楫之利。近代伴随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的发展,已经导致一部分城镇的兴衰。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沪宁、沪杭高速公路以及江阴大桥、南京二桥相继建成,苏嘉、沪湖、宁杭、沿江高速公路和润扬大桥、新长铁路正在施工之中,已经规划待建的有京沪、沪杭高速铁路,宁启铁路,苏通大桥、南京三桥,以及连接上海、崇明、南通的跨江隧道和跨越杭州湾大桥。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交通框架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整个区域的城市网络也会因此而变动,各城市之间的关系将由此而处于重构和整合之中。
  值得关注的是长江三角洲“顶级老大”上海与南京、杭州两个省会城市的关系与动态。由于长期受两省一市行政区划的束缚和传统计划经济残留的影响,直至上世纪末三市间的联系和合作还不甚密切。在规划新一轮城市化目标时,主要着眼点还是集中在营造各自的都市圈和势力范围。但是,随着沪宁、沪杭、宁杭三条高速公路的建成合拢,沪宁杭三大城市间的联系势将进一步密切,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并最终形成不可小视的回流放大效应,也即是沪宁杭三大城市的能量通过三角回流得到的将是乘法效应而不是加法效应。一个支撑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日后向区外集聚辐射的大三角主骨架正在迅速崛起。
  在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大三角框架中的苏州将有何作为?这里先引入一个“太湖流域”的概念,这是与长江三角洲外延不同内涵基本一致的经济区域。但倘若细细考察,长江三角洲有龙头而无核心,太湖流域则有核心而无龙头。这个核心就是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五个城市。其实,不管从历史还是现实看,这一区域应该是由苏锡常和苏嘉湖两块构成,苏州则是苏南浙北的自然结合部,同时也是浙闽等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战略通道。如果说,长期以来这一区域被行政省界所割裂,那么,沪宁杭大三角的崛起又把这五个城市包在了一起,一个环太湖城市圈的雏型已经形成。这是长江三角洲城市关系重构和整合的一个枢纽部位。至此,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的梯次关系及发展态势已初露端倪:以上海为龙头,宁杭为两翼,苏锡常嘉湖地区为核心腹地,沪宁杭大三角为支撑骨架,大跨度面向内陆腹地集聚辐射,大踏步迈向东亚乃至世界的城市群体和网络。
           蓄势·借势·造势
  综上所述,在下一轮城市化进程中,苏州已不能再局限于自己的行政区划内理解和把握集聚辐射关系,而必须把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看成一张城市网络,把自己视为这个网络的重要节点,切实加强与其它城市的关联度,并努力提升自身在网络中的地位,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我这里不再赘述一个市长通常必须做的有关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经营城市方面的具体设想,而是从战略定位的角度,围绕提高苏州这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简要介绍一下如何做好蓄势、借势、造势这三篇文章。
如前所述,苏州的独特魁力就在于其特有的文化气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统一。蓄势就是要着力培育和强化这一独特优势,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功能。我们已经提出了把苏州建设成为国际新兴科技城市、社会主义法治城市、文化强市、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健康城市的目标,并正在努力实施之中。其中,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个核心,我们要着力培育和吸引各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当前尤其需要适应WTO规则的高级人才。有了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撑,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蓄势待发”,苏州的前景不可估量。
  苏州的先民非常聪明,他们建造的古典园林经常运用“借景”的艺术手法。而苏州要在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借势”更是不可小觑的必要途径。当前难得的机会是借沪宁杭大三角崛起之势,具体讲是分别借上海、南京、杭州之势,而重点则是借上海之势。在苏州的前两轮发展中我们已经成功地借助了上海这个龙头老大之势,并确立了“借助上海,错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四沿展开”的发展战略,即借助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这个大势,大跨度调整生产力布局,沿长江以港口为依托部署重化工和仓储运输业,沿交通大轴线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沿上海周边地区形成出口加工制造业基地,沿太湖等大型湖泊加快发展旅游业和湖泊经济。同时接受南京在行政和经济两者兼备的集聚与扩散功能,借助杭州业已形成的大旅游功能,借以全面提升苏州的综合竞争力,巩固苏州在“环太湖核心腹地”中的地位。
  造势的含义在于发掘原有的潜在优势和营造新的优势,目的在于提高苏州的核心竞争力和加快“环太湖城市圈”的发育进程。当前则要抓住自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凋整,以及与周边城市关系整合的契机,全力培育四大优势产业。第一是电子信息产业。目前苏州的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中,电子信息类已占到90%以上,因而被誉为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加工基地。要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高度进一步培育这一产业,重点是引进一批以IC、IFT-LCD为产业核心的信息制造业项目,强化提升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同时加快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第二是现代物流业。以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和开通为契机,发展现代物流业,进而环通苏锡常嘉湖,并向南通、宁波延伸,使之成为沟通维系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第三是环太湖旅游业。苏州拥有太湖水面的五分之四,太湖的生态旅游资源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屈指可数。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区划的束缚未能形成大旅游的气候。目前苏州正在抓紧规划,湖州、无锡等城市也早有动作。相信环太湖旅游业的兴起之时也就是“环太湖城市圈”的形成之日。第四是临港工业。苏州拥有150余公里长江岸线和张家港、常熟、太仓三个深水港口。借助丰富的长江岸线和港口资源优势,发展冶金和重化工等临港工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目前,沿江而建的江苏沙钢集团公司,年产钢能力已达350万吨、轧材能力已达450万吨,跃居中国冶金行业综合竞争力第2位。沿江建设有张家港保税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港口开发区,以及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和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因而,这四大优势产业的培育和成长,既是造苏州之势,也是造“环太湖城市圈”乃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之势。

       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