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23期(总第067期)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用人
纵观中外历史,凡成就定国兴邦大业者,无不把用人作为根本。中国**之所以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成为执掌国家政权的大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集聚和使用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关键还是在于用人。
第一, 对于执政党来说,用人的能力就是执政的基本能力。汉高祖刘邦用兵打仗,他不如韩信;安邦兴国,他不如张良,他的能力就是能将这些人才用起来。真正做到公正用人,是用人能力的根本体现。公正用人是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只有坚持公正用人,才能用到想干事、会干事、多干事、干好事的人才。如果用了那些只想当官不想干事或不会干事或干不好事的人,不但不能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反而会破坏党的肌体和党的事业。一方面,靠搞歪门邪道得到重用的人,就同样会用手中的权力搞歪门邪道;靠金钱买来的官位,就会把手中的权力当作商品来经营。不是靠为群众办事得民心而提拔起来的人,就决不会把群众放在心里;不是靠真正的工作业绩获得组织重用的人,就决不会踏踏实实搞好工作,就没有实实在在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尤其是单凭领导个人的喜好提拔起来的干部,他往往会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下级负责尤其不对基层群众负责,把对上级组织负责同对上级领导个人负责分离开来,只注重对上级领导个人负责。另一方面,如果用人失去公正,**诈之人得志,正派之人受排挤,把人才都排到了对立面,社会如何稳定?事业怎能兴旺?党的执政能力如何体现?
第二, 对于执政党来说,用好一个人才,就增加一分执政力量。“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要会用人才,人才就会越用越多。一方面,如果公正用人的机制和风气形成了,真正的人才就会纷至沓来,越聚越多。如果不能公正用人,歪门邪道占上风,小人得志,人才受气,不但外面的人才会避之惟恐不及,而且内部人才都会千方百计想离开,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另一方面,从人才不是全才,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人才的角度看,只有坚持公正用人,才能做到用人所长,避人所短,人才也就自然会越用越多了。再一方面,如果形成了公正用人的激励机制,人们自然就形成了向人才学习的好风气,人人思进取,个个想进步,人才也就会越用越多了。党的执政能力才会不断增强。
第三, 党的执政能力是靠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表现出来的。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党的各级干部去贯彻执行;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现实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也要靠党的各级干部给予真实的反馈。如果把党比作一个健康的人体,各级干部就是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血管和神经出了毛病,人体就不能继续保持健康,能力就必然受到削弱。事实上,广大人民群众从来就是从身边的党政干部的思想道德、工作作风、工作能力来看党的执政能力的。
总之,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用人。在用人问题上一定要“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
为官者的秘密武器——人格魅力
有人认为:“那权力就如同挂在脖子上的铃铛,往谁的脖子上挂,那铃铛也会响。”言下之意,谁当官谁就有权力,这权力落在谁手里一样起作用,也就是说这官谁也当得下,只是无缘当官罢了。一句话,只有有权力,天下的事没有摆平不了的。当然,这应该说是对权力的一种误读和盲目崇拜,其实有了权力,也就有了与生俱来的责任和重担。一般来说,权力多大,责任也就有多大,担子也就有多重。往往我们很多人,只惊艳权力表面的特权和享受,而忽略了当官艰难的真实内涵。当好一任官,特别是当一个深受人民爱戴,且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的管理者,的确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是一个人在各方面都成熟起来的重要标志。
为官者或者管理者,如果只依靠自己手中的权力去压服众人,这官肯定会当得非常窝囊,不仅窝囊,且下属表面听你的,实际大家都是在“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地应付和背判你,就像孟子所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一样。因此,一个人只会使用权力去管理的话,只能将你的部下,豢养成为一群混世魔王,因为这样做的话,很多人的聪明才智,都要被你用权力剥夺殆尽了,最终,大家只好规规矩地听从你的指挥,真正做到你叫干啥就干啥,唯独就是只是敷衍了事,责任心、主人翁精神都极差,人人都只想混碗饭吃。而为官者还是自我感觉极好。因为表面上,大家都怕你用权力伤害他们,个个做事都小心翼翼,唯恐会得罪上司。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无缘无故地长时间呆在单位上,自己的份内事一完成,就躲开了,很难见到他们的面。
相反地,人格管理是领导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化和吸引着部下。我们常说的有一种天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家配合都非常默契。对为官者在不在单位上或者身边,也都很不在意,因为他们知道,为官者一定在为单位的发展,做着更多更重要的大事情,所以,当官的在不在,大家都会把单位上的事,当作是个人的私事来完成。领导吩咐过的事也好,还是没有吩咐过的事也好,大家都会认真地去干好,而把这事干好,也并不是要图什么回报,只是每个人都会把干事业,当成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就是领导在单位了,也就会和领导打成一片;领导不在了,就会把自己当成这个单位的领导,主动承担责任。一般情况下,领导也不会特意暗示部下:你们要记住,我是你们的领导。”相反地,这种领导的头衔,在大家心目当中,也不是上级委派的,是自己觉得这个领导可亲可爱,跟了他自己不会吃亏,干什么都来劲,都愿意为他效劳,愿意为他付出。可决不是为了他是领导,我才是这样干。反正大家在一起,也不分什么彼此。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是人格力量或者说人格魅力在起作用。
人格是一个人长期以来,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令人信服和崇敬的隐形力量,这种力量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砺而形成的内在魅力。这种内在的魅力一旦定型,就会成为一个人的行动指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他们都会坚持原则,言行一致,绝不含糊。
每个为官者都要想想自己具不具备良好感染人民群众的人格魅力,如果对照下来,还有欠缺,要么赶紧修炼,要么还是退位禅让吧,以免贻误我们的千秋伟业。
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刚刚起步的中国文化产业,要想在短时期内获得突破性进展,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住自己的特色优势,扬长避短,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思路与对策。
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必须在坚持各种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的杠杆,以市场为导向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消费,拓展文化市场,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努力:一是针对本地居民的需求,大力开发能够满足本地人需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着眼于外来客人的基本需求,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文化消费需要;三是选准重点和切入点,逐步拓展外部市场;四是尽快造就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企业。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不断优化配置特色文化资源,从而获得快速、稳步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立法机构和相关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各地各行业自发自流开发的状况。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与机制保证。当前,迫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机制;二是现行的文化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三是投融资机制;四是优秀原创产品的制作机制;五是文化企业的运行机制;六是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