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公共图书馆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抓手,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阵地。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是鄂州市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指示精神,特制定鄂州市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鄂州市图书馆使命:知识惠鄂州,建设大储量信息资源,构筑空间全覆盖、时间全天候的服务网络,面向全民开展丰富服务活动,提供普遍均等的知识信息服务,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为鄂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鄂州市图书馆愿景:将鄂州市图书馆建设成藏书特色化、职能多样化、人员专业化、工作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现代化,业务智能化的公共图书馆,立足“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市民终身教育的学校、鄂州市地方文献的宝库、全市图书馆业务辅导中心和研究中心、高品质的文化休闲场所”的功能定位,顺应鄂州城市发展和市民素质提升的需要,在服务、馆舍、设施、网络、理念、效益等方面力争达到全省地市州公共图书馆前列,在市级图书馆中起到标杆作用,在湖北图书馆界具有较广泛的知名度和较高的美誉度。
一、“十二五”期间鄂州市图书馆事业发展回顾
——设施设备建设力度加大,办馆条件日益提升。(阵地建设)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面积
——文献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资源建设)鄂州市图书馆文献资源购置经费由15万元增长到40万元,馆藏总量达到40余万册。文献资源平均年入藏量10000册,6000种以上,报刊平均年入藏量500种,视听文献平均年入藏量600种,电子文献平均年入藏量500种,文献书目数字化达100%,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5TB以上,开展地方特色资源建设,自建有《鄂州著作人传》、《鄂州非遗》、《鄂州地方志》、《鄂州三国文化》、《鄂州地区图书馆学术论文》、《鄂州古铜镜》等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库,实现鄂州地区特色的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利用,满足全市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加强“一馆一品”建设,打造“吴都讲坛”文化服务品牌。(品牌建设)创办的“吴都讲坛”已打造为鄂州图书馆精品工程,“吴都讲坛”这一覆盖全市的标志性、大众性、公益性、开放性的公共学习平台成为鄂州党建教育三大平台之一。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方式,开设五个课堂,即:吴都讲坛·市民课堂、吴都讲坛·党员干部课堂、吴都讲坛·企业家课堂、吴都讲坛·学生课堂及吴都讲坛·基层课堂,拓展服务领域,形成全覆盖高辐射格局。“吴都讲坛”讲座活动,已延伸到全市各个层面,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吴都讲坛”聘请权威专家、知名专家开展系列讲座近200场,听众近10万余人次,把“学”与“讲”结合起来,以讲兴学、以讲促学,成为没有围墙的城市课堂,成为干部群众的“加油站”,成为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成为鄂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成为宣传先进文化服务品牌。
——提高免费开放程度,深层次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免费开放及服务)鄂州市图书馆自2011年底开始对外全面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全馆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基本服务项目对读者全部免费开放,文献资源实行全部开架借阅,年服务读者达到29万余人次,年人均到馆次数达到32次,文献资源年外借率65%,比往年同期增长30%。阵地服务上规模、上档次,具特色。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为主体,在元旦、春节、世界读书日、“五一”、“六一”、“七一”、国庆等节假日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学习教育活动,更是五彩缤纷:如少儿智力大冲浪、科普知识有奖竞答、少儿有奖猜谜、少儿诗歌、朗诵、少儿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我爱新农村”全市少年儿童绘画大赛;少儿象棋比赛;少儿“读书乐”优秀作品摄影展、少儿书画展;热点知识问答等活动。馆外活动如火如荼,服务触角延伸到全市各个角落。充分利用建立的馆外流通服务点、农家书屋,流动图书车,开展送图书、送科技信息、送电影等下基层,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组、进社区、进家庭、进工地、进军营、进弱势群体。扩大社会影响,提升了图书馆形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加快推进。(现代化、数字化建设)积极推进鄂州市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投资100万元,建成全省首批鄂州市共享工程支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投资150万元建设鄂州数字图书馆工程,拥有大型服务器6台,存储器(容量50TB)二台,终端100台,
“十二五”期间,鄂州市图书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文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图书馆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阵地面积不断扩大,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服务手段不断创新,服务水平、服务效率不断提升,为鄂州市四个文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十佳文明诚信”窗口单位;荣获全省十佳共享工程先进集体,荣获湖北省科普教育(鄂州)基地,分别被中国图书馆学会和湖北省图书馆学会评为“全民阅读先进单位”,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图书馆”荣誉称号。
一、“十二五”期间鄂州市图书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馆舍面积较小,阵地服务受到很大的限制。书库容量有限,读者阅览室数量少、面积小,还有很多功能部室没有条件设置,部分部室一室多用,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读者以及现代化条件下的图书馆对功能设置的需求。
2、由于政府投入有限,图书专项购置经费低,导致馆藏总量少,文献年入藏量偏少,馆藏图书品种、数量的规模小,比例不合理,特别是数字资源,更不能满足读者多样化、个性化、快速化的阅读需求。
3、现代化水平还不高,数字资源建设需大力加强推进。数字图书馆硬件平台已基本建成,但由于经费及数字资源加工设备方面的原因,数字资源建设过缓,需加大建设力度,特别是经费投入和数字资源购买。
4、职工队伍结构不均衡,青黄不接。我馆在职工干部职工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缺少年轻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业务年轻骨干,需加大引进力度。
二、“十三五”鄂州市图书馆发展规划
——完成新馆建设工程。按国家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以及国家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和“五城同创”的要求,结合鄂州实际,拟投资7000万元,规划用地30—40亩,建成建筑面积
——加快基层图书馆(室)建设步伐。在完成市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同时,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以区、乡镇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为重点,按照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建设原则,力争使全市区、乡镇图书馆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做到区有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图书馆,村有农家书屋,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鄂州市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建设。并依托基层图书馆(室)和农家书屋,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的建设。
——加快强图书馆现代化数字化进程,创新文化惠民服务手段。以鄂州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为平台。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全市公益性互联网服务体系,整合鄂州地方特色资源,使资源总量达到50TB,建设覆盖全市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和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形成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借助全媒体提供数字文化服务。为全市市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使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全民。
——建设多级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提高文献资源保障能力。
加大对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投入,按《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的规定,文献资源建设经费逐步达到80万元。建立总量丰富、结构优良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达到全市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0.7册。优化文献资源结构,建立涵盖纸本文献、缩微文献、数字资源、网络资源等各类资源类型馆藏结构,“十三五”末,纸本文献资源总量达到200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达到 100 TB。为市民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优化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服务创新,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服务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延伸服务,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资源和服务,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公众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率,扩大社会影响力。加快免费开放进程和经费的投入。健全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提升免费开放的内容与质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丰富农村、偏远山区、弱势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面向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特殊人群的图书馆服务,建立长效机制,有效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推动图书馆服务更好地向基层延伸,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效能。。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质和优质服务水平,加大对优秀中青年人才队伍的培养,引进专业人才,特别是围绕古籍保护、未成年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等事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一批领军人物,造就一支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有良好职业道德与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