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2期(总第223期)
(接上期)
“大文化”格局
珠三角后工业化时代的文化战略不能局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小文化”范畴,而要着眼于一个“大文化”格局,以文化为灵魂,实现文化与产业、城市、环境、社会共生共荣,培育文化增长型城市。
其一,以文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珠三角既有庞大的产业集群,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实现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例如,南海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引进了央视股份、中华网、广东原创动力、中凯文化等国内文化龙头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又如中国(南海)平洲玉文化特色产业,通过注入岭南文化元素,引入国家级雕刻大师,让玉石产业有了文化生命力;同时鼓励和扶持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作品与企业的对接,带动纺织、家电、五金等传统优势产业由“制造”向“智造”升级,蒙娜丽莎、九江酒厂等企业还建起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增加企业文化味和历史感。
其二,以文化培育城市转型发展。规划让城市壮大,文化让城市伟大。珠三角正从工业增长型向文化增长型城市转变,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注重文化要素和文化理念的先导性,着力打造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现代都市,提升城市的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南海为例,去年,南海确立“中枢两翼,核心带动”的发展新战略,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打造“潮涌灯湖”广佛都市文化高地、“文翰樵山”岭南旅游文化高地、“动感狮城”现代产业文化高地“三张区域名片”,并在“城市更新计划”中注入历史文化元素。
其三,以文化旅游促进环境再造。南海是岭南水乡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在珠三角很有代表性。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污染问题,南海投入过百亿元实施节能减排治污,启动“绿色美丽家园”计划,并充分挖掘南海龙舟文化、10万亩连片桑基鱼塘等水文化资源,提升南海水乡文化品位。还引入了投资60亿元的中旅西岸旅游产业园区,香港投资商的西樵“梦工场”主题公园等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启动创建西樵山5A景区工作,通过“和谐文明村”“生态示范村”提升民众环境意识,实现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双丰收。
其四,以文化构建和谐幸福社会。南海在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上,以“一个综合文化活动室、一个文化驿站、一个群众文化广场、一名文体辅导员、一支文化义工分队、一个以上特色群众文化活动项目”等“六个一”为标准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并通过“村改居”工程,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统筹发展“城乡十分钟文化服务圈”。通过全民讨论确立了新时期的“南海精神”,培育弘扬“关爱文化”和“孝德文化”,增强民众凝聚力和创造力。
用“两只手”长效融合“传统”与“现代”
文化与产业、城市、环境、社会共生共荣,发展文化增长型城市,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去做。在实施过程中,需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认识到位、统筹发展。认识深度、战略高度和执行力度决定了文化增长型城市发展的成功与否,因此必须认识到位、统筹发展。首要的是必须牢牢树立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理念,在城市战略规划,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都融入文化元素,用精品意识去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