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私人藏书楼与现代民间藏书-鄂州市图书馆

古代私人藏书楼与现代民间藏书

发布时间:2000-01-01 00:00:00

从结绳记事到刻木成册,从雕版刻印到电脑制版,人类社会从奴隶制社会起,使用不同的载体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形成了浩如烟海的书籍。而中国历代的有识之士更为收集、保藏、使用这些图书费尽了心力。这其中,既有不同名目的官(公)藏机构,更有数不清的私家藏书。考其所为,可以说,众多的私家藏书在各类图书的收、藏、用等诸方面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们收藏的图书无论从品种、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是历朝历代的官(公)藏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到了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如此。所以我们研究图书馆与经济发展,对众多的民间藏书更应视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古代藏书楼说起 

据史家考证,我国的官(公)藏图书机构,始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殷商时期,当时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社会,产生了一批脱离体力劳动的人,称为“史”、“巫”。他们负责记录国家大事和重大自然现象,保管记载文字的各种载体。这就是官藏图书机构的雏形。但这种官(公)藏机构,充其量只能说是资料库,并无今日图书馆的意义。严格意义上的图书馆,是在封建时代后期才出现的。

但是,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征战,导致了封建政权的频繁更迭。官(公)藏典籍不可避免地流失到民间。而“士”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也随着封建争霸对人才的需求而兴起。“士”们为了使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为霸主们所赏识和重用,既要努力地推销自己——通过著述宣传自己的主张,更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收藏、学习、研究各种文章、典籍……于是,中国的私人藏书便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先于图书馆产生了。成语“学富五车”便是这种学者们私人藏书的绝好写照。诸子百家的争鸣,众多典范的收藏与应用,无疑对我国早期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延至明清两代,我国的私人藏书达到了巅峰状态。历史学家吴晗说:“藏书之风气盛,读书之风因之而兴。好学敏求之士往往跋涉千里,登门借读。或辗转请托,抄录副本。甚或节衣缩食,恣意置书。每有室如悬磬而书充栋者,亦有毕生以抄书为事,蔚为藏家者……”①一些著名的私人藏书楼,如天一阁、峰云楼、曝书亭、传是楼及汲古阁、丛书楼、目耕阁、共读楼等,均为一时之盛,代表了封建社会我国私人藏书事业的鼎盛时期。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私人藏书楼,虽然是私人典籍的收藏,但在封建社会里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私人藏书楼对典籍的保管作用自不待言,往往封建帝王为了某种目的也要向这些私人藏书家征集书籍。如清乾隆年间,为开《四库全书馆》,乾隆皇帝曾下诏广天下善本书籍,杨州富商、藏书家马氏丛书楼一次即献出藏书七百余种,极大地丰富了中央馆藏,受到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嘉奖。②这些藏书楼更重要的作用,是刊刻各类书籍,广为传播各类科学知识,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江浙及福建一带的诸多私人藏书楼同时也是私家书坊。他们采用影抄和刻版等方法,刊印了大量书籍,通过书商流转到全国各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明、清以来,江浙一带经济上的富庶,是和文化上的繁荣分不开的。

 现代的民间藏书